十年網(wǎng)站開發(fā)經(jīng)驗 + 多家企業(yè)客戶 + 靠譜的建站團隊
量身定制 + 運營維護+專業(yè)推廣+無憂售后,網(wǎng)站問題一站解決
哈嘍,小朋友們,今天酷酷老師帶大家用C語言、Python、Scratch語言這三種不同的編程語言來比較三個數(shù)的大小。你們準備好小本本,和老師一起學習了嗎?
成都創(chuàng)新互聯(lián)主要從事成都做網(wǎng)站、成都網(wǎng)站制作、網(wǎng)頁設計、企業(yè)做網(wǎng)站、公司建網(wǎng)站等業(yè)務。立足成都服務婁煩,10年網(wǎng)站建設經(jīng)驗,價格優(yōu)惠、服務專業(yè),歡迎來電咨詢建站服務:028-86922220
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C語言中如何比較三個數(shù)的大小:
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在之前判斷兩個數(shù)大小的基礎(chǔ)上,在if語句中嵌套一個if語句,經(jīng)過多次判斷得出最大數(shù)。這樣可以再引用函數(shù)中將引用的函數(shù)變?yōu)閙ax(a,b,c)或者在比較兩個數(shù)的函數(shù)在主程序里變?yōu)閙ax=max(max(a,b),c)下面介紹一個三元運算符,這個運算符會使程序進一步簡化,而且看起來更加的直觀。
它的一般形式如下:
表達式1? 表達式2:表達式3;
? 表達式的值是由 表達式1 決定的。如果 表達式1 為真,則計算表達式2 的值,結(jié)果即為整個 ? 表達式的值。如果表達式1 為假,則計算表達式3 的值,結(jié)果即為整個 ? 表達式的值。
程序如下:
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python語言解決三個數(shù)比較大小的問題:
我們可以看到,利用python的代碼解決比較大小的思路上與C語言解決起來是一樣的,但是python語言更加的簡潔,也不像C語言那么重視格式,所以對于少兒來說,python語言更加容易學習。
那么接下來我們看看最適合少兒學習的Scratch是如何解決三個數(shù)比較大小的問題的呢?
程序如下:
我們可以從圖中的積木塊看出來,在進行Scratch代碼編寫的時候,其實思路就是一種編程的思路,所以對于想要學習少兒編程的年齡小一點的同學來說,學習Scratch可以當作開始學習編程的基礎(chǔ)。
小朋友們,請自己嘗試一下吧,看看設計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呢?歡迎隨時和酷酷老師分享哦~
python中sort()函數(shù)用于對原列表進行排序,如果指定參數(shù),則使用比較函數(shù)指定的比較函數(shù)。
列表有自己的sort方法,其對列表進行原址排序,既然是原址排序,那顯然元組不可能擁有這種方法,因為元組是不可修改的。
Python由荷蘭數(shù)學和計算機科學研究學會的吉多·范羅蘇姆于1990年代初設計,作為一門叫做ABC語言的替代品。Python提供了高效的高級數(shù)據(jù)結(jié)構(gòu),還能簡單有效地面向?qū)ο缶幊獭?/p>
一、主體不同
1、類:是面向?qū)ο蟪绦蛟O計實現(xiàn)信息封裝的基礎(chǔ)。
2、函數(shù):是指一段在一起的、可以做某一件事兒的程序。也叫做子程序、(OOP中)方法。
二、特點不同
1、類:是一種用戶定義的引用數(shù)據(jù)類型,也稱類類型。每個類包含數(shù)據(jù)說明和一組操作數(shù)據(jù)或傳遞消息的函數(shù)。類的實例稱為對象。
2、函數(shù):分為全局函數(shù)、全局靜態(tài)函數(shù);在類中還可以定義構(gòu)造函數(shù)、析構(gòu)函數(shù)、拷貝構(gòu)造函數(shù)、成員函數(shù)、友元函數(shù)、運算符重載函數(shù)、內(nèi)聯(lián)函數(shù)等。
三、規(guī)則不同
1、類:實質(zhì)是一種引用數(shù)據(jù)類型,類似于byte、short、int(char)、long、float、double等基本數(shù)據(jù)類型,不同的是它是一種復雜的數(shù)據(jù)類型。
2、函數(shù):函數(shù)必須聲明后才可以被調(diào)用。調(diào)用格式為:函數(shù)名(實參)調(diào)用時函數(shù)名后的小括號中的實參必須和聲明函數(shù)時的函數(shù)括號中的形參個數(shù)相同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函數(shù)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類
本題要求將輸入的任意3個整數(shù)從小到大輸出。
輸入格式:
輸入在一行中給出3個整數(shù),其間以空格分隔。
輸出格式:
在一行中將3個整數(shù)從小到大輸出,其間以“-”相連。
輸入樣例:
4 2 8
輸出樣例:
2-4-8
代碼如下:
a = list(map(int,input().split()))#map(函數(shù),序列,...)a.sort()#對列表進行升序排序for i in range(len(a)-1):#遍歷并排序后的列表
print(f'{a[i]}-',end='')#輸出列表的前n-1項,并輸出-print(f'{a[len(a)-1]}')#輸出第n項
劃重點( ̄︶ ̄)↗?。?/p>
map()函數(shù)提供的函數(shù)對指定序列做映射。
map() 函數(shù)語法:
map(function, iterable, …)
function 以參數(shù)序列中的每一個元素調(diào)用 function 函數(shù),返回包含每次 function 函數(shù)返回值的新列表,iterable 表示 一個或多個序列
end=’’()函數(shù)會關(guān)閉“在輸出中自動包含換行”的默認行為,只有Python3有用,Python2不支持。print默認是打印一行,結(jié)尾加換行。
end=’ '意思是末尾不換行。
len()訪問列表長度(數(shù)據(jù)個數(shù))
list()函數(shù)創(chuàng)建列表
sort()函數(shù)
列表序列.sort(key=None, reverse= False)
reverse表示排序規(guī)則,reverse=True降序,reverse= False升序(默認)
列表序列.sort()此處默認為升序排列
python內(nèi)置關(guān)于排序的工具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列表自帶的 sort() 方法,另外一個是 sorted() 函數(shù)。Python 列表內(nèi)置方法可以直接修改列表。而 sorted() 內(nèi)置函數(shù)從一個可迭代對象(列表,元組等都可以)構(gòu)建一個新的排序列表。其函數(shù)原型分別如下:
對列表進行默認排序
從函數(shù)原型來看,可以看到兩者都具有兩個可選參數(shù),它們都必須指定為關(guān)鍵字參數(shù)。
key 指定帶有單個參數(shù)的函數(shù),用于從 iterable 的每個元素中提取用于比較的鍵 (例如 key=str.lower)。默認值為 None (直接比較元素)。 key 形參的值應該是個函數(shù)(或其他可調(diào)用對象),它接受一個參數(shù)并返回一個用于排序的鍵。
假設有其他類型的變量,比如一個自定義的類或者列表中又是一個列表。以官網(wǎng)例子為例有這樣一個列表,其元素為元組,
可以用以下方式按照年齡排序
類似的有自定義類
可以用如下方式進行排序
也可以顯示定義一個函數(shù),且只有一個參數(shù),返回用于排序的鍵,比如
總之就是定義一個函數(shù)返回一個用于排序的鍵,可以用lambda函數(shù)或者 def 定義都可以。
上面實現(xiàn)的簡單函數(shù)實際就是實現(xiàn)了返回一個有序結(jié)構(gòu)的第 n 的元素,或者某個類中的某個屬性,因此 Python 提供了便利功能,使訪問器功能更容易,更快捷。operator 模塊有 itemgetter() 、 attrgetter() 函數(shù)。分別完成返回第 n 個元素,某個屬性功能。上面的排序可以用如下方式進行實現(xiàn)
在python2中,sort有一個 cmp 參數(shù),即用一個函數(shù)來自定義比較,在python3中這種方式被取消。為了繼承類似的用法,在 Python 3.2 中, functools.cmp_to_key() 函數(shù)被添加到標準庫中的 functools 模塊中。
這種作用先定義如何比較兩個變量,以上面的學生列表按照年齡排序為例
這種做法自定義比較函數(shù)接收兩個形參,返回比較結(jié)果(bool),而新式方法接受一個參數(shù),返回的是比較的鍵。
假設有字典 d = {'b':2, 'a':1,'c':8,'d':4} ,則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對字典按照鍵和值進行排序
僅限沒有重復的情況。
gt;gt;gt; a=[1,2,3,4,5,6]
gt;gt;gt; b=[1,2,3]
gt;gt;gt; set(a)-set(b)
set([4, 5, 6])
如果要考慮重復的話,就有點麻煩了:
from math import fabs
def compare(list1,list2):
nbsp;nbsp;nbsp;dict1=dict()
nbsp;nbsp;nbsp;dict2=dict()
nbsp;nbsp;nbsp;total = list(set(list1+list2))
nbsp;nbsp;nbsp;dif = []
nbsp;nbsp;nbsp;for i in list1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if str(i) in dict1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dict1[str(i)] += 1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else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dict1[str(i)] = 1
nbsp;nbsp;nbsp;for i in list2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if str(i) in dict2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dict2[str(i)] += 1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else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dict2[str(i)] = 1
nbsp;nbsp;nbsp;for i in total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if str(i) not in dict1 or str(i) not in dict2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if str(i) in dict1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for num in range(int(dict1[str(i)]))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dif.append(i)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else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for num in range(int(dict2[str(i)]))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dif.append(i)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else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count = fabs(int(dict1[str(i)])-int(dict2[str(i)]))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for num in range(int(count)):
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nbsp;dif.append(i)
nbsp;nbsp;nbsp;return dif
a=[1,1,1,1,2,3,4,4,4,5,6,7,8,9]
b=[2,2,2,2,3,4,4,4,4,5,6,7,8,9,10,11]
print compare(a,b)